清水新农村信息网QQ群:143650606 站长QQ:704385966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转载只是传递信息,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发现有涉及著作权及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并不愿
信息传播,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未经原作者允许,本站所有素材请勿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本站图文请注明出处。
|
清水县紧紧围绕“挖掘资源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工作重点,以扩规模、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为目标,培育特色产业,坚持了“三高二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成、高质量栽培;选购优质种子、选用优质土地)新模式,保证种一亩成一亩,见效一亩。通过示范引导,辐射带动了全镇的半夏种植的快速发展,完成了以半夏为主的中药材播种面积2.7万亩,其中半夏面积1.5万亩,小拱棚半夏面积1200亩,通过积极开展生物肥料的施用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不间断的技术服务,病虫害发生率较低,半夏长势普遍好于往年,产量有望进一步提高。
半夏作为清水县最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药材之一,人工种植最早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近年来在川塬区有大面积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年均种植面积在1万亩左右,亩均收入在万元以上,成为清水县沿四大水系流域群众增收快富的主要产业之一。2006年,清水县半夏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并连续五年产销量居全市第一。
“十一五”以来, 清水县主打无公害半夏品牌,种植模式由露地种植向设施方向转变,主推小拱棚作务技术,使得半夏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去年,全县半夏种植超过1万亩,主要分布在红堡、永清、白沙3乡镇,其中小拱棚种植2000亩,大棚种植100亩,总产达(干)380万公斤,收购价格涨至90-120元/公斤,总产值接近4亿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种植半夏的积极性,加快了农业特色产业种植步伐,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作为最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药材之一——半夏,在清水县人工种植最早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近年来在川塬区有大面积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年均种植面积在1万亩左右,亩均收入在万元以上,成为清水县沿四大水系流域群众增收快富的主要产业之一,2006年清水县半夏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并连续四年产销量居全市第一。
近年来,清水县主打无公害半夏品牌,种植模式由露地种植向设施方向转变,主推的小拱棚作务技术,确保了半夏生长所需的温度和湿度,大幅度提高了半夏的产量,推动了半夏产业快速发展。
据调查,平均每亩生产干半夏300—500公斤,从种植到采收每亩投资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和人工共需1.6—1.8万元。去年每公斤干重售价75—95元,除去成本,亩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半夏市场行情一路高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种植半夏的积极性,组建了一批以清水县利民中药材种植、清水县磐石中药材综合开发等为龙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更多农民群众自觉投入半夏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半夏种植效益。半夏种植已成为清水农民群众致富的“金蛋蛋”。
(半夏采收)
今年,清水县充分发挥农民种植半夏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牢牢抓住“抓规划、破难题、树品牌、重扶持”四个关键,坚持“三高二优”的新模式,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成、高质量栽培,选购优质种子,选用优质土地,通过示范引导,发展半夏2万亩,其中小拱棚半夏1.5万亩,主要分布在红堡、永清、白沙3乡镇川塬区,预计总产可达(干重)600万公斤,总产值达4.8亿元。
(清水县牛头河流域万亩小拱棚半夏种植基地)
(半夏种植)
(半夏淘洗)
(清水县利民半夏种植专业合作社人员进行半夏精细分级)
清水新农村信息网QQ群:143650606 站长QQ:704385966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转载只是传递信息,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发现有涉及著作权及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并不愿
信息传播,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未经原作者允许,本站所有素材请勿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本站图文请注明出处。
|